Las sanciones y la estrategia anticorrupción de EE.UU. para Centroamérica

En los últimos años, el gobierno de EE.UU. ha intensificado su estrategia anticorrupción en Centroamérica, particularmente en el lavado de dinero, el narcotráfico y la corrupción. Lo anterior incluye la imposición de sanciones a personas naturales y entidades que estén involucradas en actividades ilícitas. Este...

面對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萎縮的雙重衝擊,前瞻思維、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會成為區分企業實力的關鍵因素。打擊貪污和其他金融犯罪,對各國政府和私營機構而言仍是沉重的作業負擔和主要痛點,尤其是在調查和判斷潛在犯罪活動方面。在防範金融犯罪 (AFC) 行業,除了憑藉本能、批判性思維和相關經驗去處理複雜案件和順利克服挑戰外,還需具備創新開發新工具和應用程式的能力,這將有助有效經營事業和成長茁壯。 過去,企業往往採用傳統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和提供資訊。多年來已證明這種方法所費不貲。如今,我們已經擁有多種內部工具。這些工具通常稱為企業管理型應用程式 (BMA),可以幫助企業更快速、更準確地獲取資訊和執行基本操作。正如本文所述,採用 BMA 可為防制洗錢 (AML) 法規遵循工作提供「未來就緒」的構想,利用數位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業務需求,同時降低成本,進而為企業數位化轉型奠定基礎。1 防範金融犯罪工作及其所需法規遵循技術涉及複雜的方法和技術。因此,技術專業人士通常被認為處在防範金融犯罪創新的尖端。相對的,負責警報審查以及案件調查和研究的防範金融犯罪專業人士(如分析師和調查員)則通常被認為處在價值鏈的末端。然而,防範金融犯罪專業人士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接受培訓,成為技術型人才,運用掌握的知識開發簡單的 BMA。因此,BMA 是一種適應性強的解決方案,可以無縫融入現有工作流程。正如後文案例分析所述,內部 BMA 具有多種優勢,包括:  補充現有和未來的技術管理型應用程式 (TMA),並與之保持一致 更快識別痛點並提出適當解決方案,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無需臨時變更員工、客戶和監管機構熟悉的現有工作流程或程序 降低監管、報告、經營和財務等風險 提高產能、生產力和營運效率,對收益產生積極影響 提高員工士氣,認可防範金融犯罪專業人士的「出色工作」2 ,對工作滿意度和業務成果產生積極影響 案例分析:使用內部 BMA 工具打擊貪污 洗錢和貪污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洗錢是指透過非法或詐欺手段獲取的資金隱藏在合法經濟活動表像下,以掩蓋資金來源、所有權或去向的過程。3 作為非法獲利手段之一,貪污通常出於私人或個人利益濫用權力或信任。4 雖然這是一個全球問題,但其在非洲的嚴重程度超過其他地區。就賄賂和貪污而言,個別非洲國家在巴塞爾防制洗錢指數5 和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 (FATF) 分析6 中排名最低。 據估計,從非洲流出的非法資金遠超當地每年獲得的海外發展援助 (ODA),不利於非洲的發展建設和減貧策略實施。7 有證據顯示,此前向公共衛生部門提供的國際資金已被挪用。8 隨著新冠疫情暴發,全球為受疫情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籌集善款,這些善款很有可能遭到貪污。犯罪分子可能企圖賄賂政府官員、律師和金融機構 (FI) 或非金融機構的員工,以利其繼續從事犯罪活動。因此,現在尤其需要採取措施,遏制和減少貪污行為。 雖然採用了先進的防制洗錢模型,包括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演算法,但是貪污和其他洗錢活動錯綜複雜,許多此類案件難以發現或處理。人類調查員仍是最有效的防禦手段。該案例分析顯示,雖然使用了交易監控系統 (TMS),但要判斷複雜案件,調查員仍需具備創新技術開發能力,例如建立自己的 BMA,以增強或補充 TMS 和其他 TMA。 典型的防制洗錢調查包括圖...
Regulatory Ambiguity in India—Breeding Ground for Crypto Criminals

Satoshi Nakamoto最初發布白皮書,向全世界介紹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時,沒有人預料到虛擬貨幣或加密貨幣將給數位技術和金融服務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自 2009 年首次應用以來,截至 2021 年,全球約有三億加密貨幣用戶。1 據估計,印度擁有超過一億加密貨幣用戶,2 是加密貨幣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並因此在新技術掌握和創新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一點也得到了印度主要監管機構——印度儲備銀行 (RBI) 的認可。 儘管印度擁有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用戶群,但在提供監管明確性和認可加密貨幣地位的必要指令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印度儲備銀行曾於 2018 年 4 月發布通告,禁止進行虛擬貨幣交易,但隨後最高法院作出了撤銷該通告的裁決,顯示印度存在監管灰色地帶。這一裁決帶來了顛覆性變化,不僅加重了對使用加密貨幣的困惑,還因為未向受監管實體提供必要指南,犯罪分子利用加密貨幣進行詐欺和洗錢,引發了一系列令印度儲備銀行頭疼的問題。 儘管缺乏監管框架,印度人仍然十分青睞加密貨幣,但忽視了相關風險,而涉及加密貨幣的洗錢事件不斷增多,令人擔憂。 全球加密貨幣法規——相互獨立的方法 目前,從接受加密貨幣的程度及制定加密貨幣監管框架以規範其使用的方面來看,印度現有法規的成熟度參差不齊。美國、新加坡和薩爾瓦多等國家已頒布必要的監管法規,成熟度更高。但印度等國仍在探索如何接受加密貨幣,並制定相關法規。雖然各國的整體目標和方法都致力於確保金融穩定性、促進創新、防止濫用和成為犯罪工具,但各國之間缺乏協調性仍然是制定健全強大法規的最大阻礙之一。 印度加密貨幣監管及其演變 2013 年,印度儲備銀行向公眾發出警告,提醒大眾基於加密貨幣涉及的風險、可能的濫用現象以及缺乏監管或法律框架,個人不要使用加密貨幣進行交易。然而,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印度的加密貨幣濫用情況變得更為普遍,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儘管印度儲備銀行重申其立場,並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發布後續通告,建議個人不要交易加密貨幣,並多次向公眾發出警告,但在建立加密貨幣監管制度方面仍然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加密貨幣騙局和案例分析 要瞭解缺乏適當的加密貨幣法規和立法架構有何影響,就必須要研究過去二十年間印度發生的各種騙局。這些詐欺和洗錢案例也可作為學術界的案例分析,清楚地展示在立法架構缺失、教育程度低下和人性貪婪各大因素的作用下,重大騙局如何逐漸融入社會結構之中,儘管已經進入 21 世紀,就業困難和貧困仍然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雖然本文重點關注近期揭露的騙局,但根據公共領域可用資訊分析,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發生在 2014 年至 2018 年的 GainBitcoin 龐氏騙局。該騙局涉及 Amit Bhardwaj、Ajay Bhardwaj 和 Vivek Bhardwaj。此前還發生過其他惡名昭彰的騙局,如 Bitconnect、Regal Coin 和...
2023: Evolving Threats and Risk Landscapes Require Investment in Technology

The fight against money laundering is likely to get more challenging for many businesses in 2023, with global events likely shaping the compliance and regulatory landscape. With organized criminals increasingly becoming more tech-savvy and regulators increasing enforcement action for noncompliance, the stakes have never b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