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監管灰色地帶——加密貨幣犯罪分子的溫床
Satoshi Nakamoto最初發布白皮書,向全世界介紹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時,沒有人預料到虛擬貨幣或加密貨幣將給數位技術和金融服務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自 2009 年首次應用以來,截至 2021 年,全球約有三億加密貨幣用戶。1 據估計,印度擁有超過一億加密貨幣用戶,2 是加密貨幣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並因此在新技術掌握和創新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一點也得到了印度主要監管機構——印度儲備銀行 (RBI) 的認可。 儘管印度擁有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用戶群,但在提供監管明確性和認可加密貨幣地位的必要指令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印度儲備銀行曾於 2018 年 4 月發布通告,禁止進行虛擬貨幣交易,但隨後最高法院作出了撤銷該通告的裁決,顯示印度存在監管灰色地帶。這一裁決帶來了顛覆性變化,不僅加重了對使用加密貨幣的困惑,還因為未向受監管實體提供必要指南,犯罪分子利用加密貨幣進行詐欺和洗錢,引發了一系列令印度儲備銀行頭疼的問題。 儘管缺乏監管框架,印度人仍然十分青睞加密貨幣,但忽視了相關風險,而涉及加密貨幣的洗錢事件不斷增多,令人擔憂。 全球加密貨幣法規——相互獨立的方法 目前,從接受加密貨幣的程度及制定加密貨幣監管框架以規範其使用的方面來看,印度現有法規的成熟度參差不齊。美國、新加坡和薩爾瓦多等國家已頒布必要的監管法規,成熟度更高。但印度等國仍在探索如何接受加密貨幣,並制定相關法規。雖然各國的整體目標和方法都致力於確保金融穩定性、促進創新、防止濫用和成為犯罪工具,但各國之間缺乏協調性仍然是制定健全強大法規的最大阻礙之一。 印度加密貨幣監管及其演變 2013 年,印度儲備銀行向公眾發出警告,提醒大眾基於加密貨幣涉及的風險、可能的濫用現象以及缺乏監管或法律框架,個人不要使用加密貨幣進行交易。然而,隨著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印度的加密貨幣濫用情況變得更為普遍,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儘管印度儲備銀行重申其立場,並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發布後續通告,建議個人不要交易加密貨幣,並多次向公眾發出警告,但在建立加密貨幣監管制度方面仍然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加密貨幣騙局和案例分析 要瞭解缺乏適當的加密貨幣法規和立法架構有何影響,就必須要研究過去二十年間印度發生的各種騙局。這些詐欺和洗錢案例也可作為學術界的案例分析,清楚地展示在立法架構缺失、教育程度低下和人性貪婪各大因素的作用下,重大騙局如何逐漸融入社會結構之中,儘管已經進入 21 世紀,就業困難和貧困仍然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雖然本文重點關注近期揭露的騙局,但根據公共領域可用資訊分析,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發生在 2014 年至 2018 年的 GainBitcoin 龐氏騙局。該騙局涉及 Amit Bhardwaj、Ajay Bhardwaj 和 Vivek Bhardwaj。此前還發生過其他惡名昭彰的騙局,如 Bitconnect、Regal Coin 和...